填海迫使排洪沟转大弯甲州老村为气候变迁愁加愁

刘存全2023年2月7日

防洪沟的排水受到填海工程所阻,必须绕路而行,经过600米的曲折水路才能排入海里。影像 / 邓顺铭

遮迪村民李春英无奈地表示,“有时候凌晨一两点下大雨,我们就不睡觉了,需要整晚jaga(守着)。”

若旅人在马六甲市区溜达,不难发现一座奇特的象头门楼,从门楼进去,是马六甲土生印度人(Peranakan India)或遮迪人(Chitty)后裔聚集的村子。

遮迪文化村(Kampung Budaya Chitty)的历史可追溯至马六甲王朝时期,它也是全马唯一的遮迪村,距离马六甲海峡不到两公里。

基于悠久历史和文化特殊性,马六甲市区国会议员邱培栋建议过把遮迪村列入国家文化遗产。

不过,这个数百年老聚落近期屡次登上地方新闻头条的原因,却是令人遗憾的闪电水灾问题,其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闪电水灾破坏。单是在去年,遮迪村居民就遭遇了四次水灾。

气候变迁导致降雨量剧增,一旦马六甲排水系统无法承载剧增的降雨量,把雨水及时排出马六甲海峡,则闪电水灾必然更频繁发生。

https://i.newscdn.net/publisher-c1a3f893382d2b2f8a9aa22a654d9c97/2023/01/86d947624acd233e9ec06ea149c422a6.jpg
遮迪村逢雨成灾。
广告

不但如此,马六甲沿岸的大型填海造地工程也扰乱原本的排水系统设计,加剧闪电水灾。

下大雨一小时就淹水

遮迪村民李春英受访时投诉,遮迪村如今每年总要面对至少四次的闪电水灾,屋子淹水已成为她的日常。

“初一和十五海水涨潮时我们就会特别担心,下大雨一小时就肯定淹水,水位会到小腿位置。雨停两小时后,水才退去。”

李春英是一名退休教师,为了避免家具泡水毁坏,每逢雨天她就会待在客厅守着,见沟渠水位上升时就要启动“抢救工程”,把家中物品放置到高处。

李春英与她的遮迪村老屋。
李春英在村里长大,虽然已在它处购置了“花园屋”,但由于享受遮迪村浓厚的人情味,始终不愿搬离。

如果晚上下大雨怎么办?李春英无奈地表示,“有时候凌晨一两点下大雨,我们就不睡觉了,需要整晚jaga(守着)。”

“不只是我,整个村里的人都会醒来。我们会远远地打招呼:‘嘿,水涨上来了!’”

https://i.newscdn.net/publisher-c1a3f893382d2b2f8a9aa22a654d9c97/2023/01/fad1041d93f01dec2facc6b941f85105.jpg
闪电水灾后的清理工作成了村民的日常。

降雨增加忧水灾更频密

一雨成灾如今在哥打拉沙马那(Kota Laksamana,遮迪村所在的州议席)十分频繁,这种经年沉痾令许多居民失望透顶,不管是登报或找议员投诉,问题始终不见解决。

雅佳美浪路的喷漆业者涂女士说,闪电水灾损毁他们的货物与账簿,损失惨重却无处索偿,使得他们每逢下雨天就“人累心也累”。涂女士叹息道:“没办法,只好习以为常。”

涂女士在面子书的状态宣泄心中不满与无奈。
涂女士在面子书的状态宣泄心中不满与无奈。

气候变迁造成暴雨更多,部分公众担心,往后的闪电水灾会更严重,而他们势必蒙受更大的损失。

哥打拉沙马那花园的屋顶铺设业者亨利告诉《当今大马》,每逢大雨,当地沟渠的水位高涨,如今几乎与地面平行。

“(虽然)沟渠水不曾满溢出来,但很难说,因为气候变迁的问题,接下来就很可能淹上来。”

马来西亚的平均年降雨量为2420至3830毫米,视地区而定,等于每天可少过10毫米。不过,气候变迁导致暴雨天数增加。当降雨量在短短二至四小时内累计超过60毫米,就会引发闪电水灾。

马六甲气象站数据就显示,气候变迁改变降雨模式和强度,导致部分地方骤然暴雨的情况增加。在2020年,马六甲有6天的降雨量超过50毫米,在2021年则有15天。

广告

排水道得“绕路”而行?

环境部的长期防洪措施中,其中一项便是提升排水系统。

然而,无论是李春英或涂女士都发现,下雨天时马六甲排水系统有很大问题:沟渠里的水静止不动,积水在大雨时无法流走。

行动党哥打拉沙马那州议员刘志俍受询时指出,马六甲市区的排水系统未提升,又受到新的填海工程所影响,扰乱原本的防洪安排。

刘志俍曾在去年12月甲州议会咨询首长苏莱曼,而后者以书面回复告知,哥打拉沙马那范围内共有四条主要排水通道;降雨时,遮迪村一带的水经过“哥打沙班达”防洪沟,流向马六甲海峡。

https://i.newscdn.net/publisher-c1a3f893382d2b2f8a9aa22a654d9c97/2023/01/326f4342a9f014f44daf90a1118bbb6e.jpg
刘志俍

不过,刘志俍发现,这个防洪沟的出口却面对填海造地工程阻挡,导致排水不能直接入海,需要“绕道而行”,与另一条“哥打拉沙马那花园”防洪沟的水汇流后,才能流入马六甲海峡。

根据谷歌地图的测量,这段迂回水路长达600米,大大延缓沟水排入海的速度。

刘志俍直言:“这设计很没有道理。防洪沟是大型排水系统,照理来说要直接往前把水排入海里,但是忽然间却必须先绕路。”

他认为,这造成“哥打沙班达”防洪沟排水速度缓慢,而“哥打拉沙马那花园”排水口又得承载另一条防洪沟的水量,最终造成两条防洪沟的雨水无法及时排出海。

“我们要质疑的是,为什么在大型防洪沟的出口填海?我怀疑这是马六甲市区近几年水灾的源头。”

影响另外六个地区

熟悉马六甲排水系统规划的消息人士透露,除了遮迪村,附近的“水灾热点”包括东街纳、雅佳美浪、王金辉路等,而这些地区都靠“哥打沙班达”防洪沟排水。

这名消息人士认为,发展商在填海造地时,理应要妥善规划填海区的排水系统,包括有效排水的防洪沟,以及防洪池来蓄水。

“(发展商)理应要建一条防洪沟,让水可以直接排入海里,同时要用防洪池来蓄雨水。”

“现在没有这些规划,雨水就会直接溢出地面。”

根据甲州议会的答复,哥打拉沙马那内共有4个防洪池,但消息人士指出这些防洪池已不足以承载降雨量,需要建新的防洪池。

《当今大马》已联系甲州首长办公室寻求回应。

分享

制作团队

《当今大马》新闻实验室为你带来这篇报道。2023年2月7日刊登 。本文在Internews的“地球新闻网络”(Earth Journalism Network)以及Climate Tracker支持下完成。

企划协调人
黄俊南
资料研究与作者
刘存全
编程及设计
黄俊南及哈菲兹(Muhamad Hafiz)
摄影与影像
刘存全
插画
沙里曼(Syariman Badrulzaman)
你可打赏支持我们未来的企划。
Kini News Lab logo background
intro当今新闻实验室
当今新闻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视觉和数据新闻的团队。